近10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发展分析及考题目的

日期: 2023-04-25 21:09:51|浏览: 252|编号: 37851

近10年高考“新材料作文”发展分析及考题目的

“新材料作文”考试理念探讨

“新材料作文”自2006年首次出现在国卷后逐步推广。20​​12年至2018年,仅有少数省市高考作文偶尔出现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大部分试卷采用“新材料组合物”。 新材料的主要类型可概括为“社会时事型”、“象征寓言型”、“哲学思辨型”和“想象前景型”。

1.

社会时事材料的撰写

社会和时事材料是在社会生活中真实事件的背景下处理的。 考生要求考生对材料中描述的事物进行解释,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类题材在近年来的高考作文试题中频繁出现。 例如,2017年山东卷作文材料为:一家书店24小时营业模式带来的社会反响; 2016年国家卷(新课标第三卷)作文材料为:茶农小玉研制出新型花茶,带领村民队伍不断创新,最终成为大家期待的致富领头羊; 2015年国家新课标第二卷作文试题材料:三个人(其中科学家、大国工匠、热爱摄影的年轻人),你觉得谁更优雅? 选择其中一项,按要求完成写作。 下面以2015年国卷(新课标上卷)作文试题为例,对此类材料如何复习作文,分析思路。

阅读以下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由于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再三劝说也不肯换。 女大学生小陈,为了生命安全,不得已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报案; 老陈依法受到处罚和教育,并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举报。 这件事获得了很多网友的点赞,也引起了一些质疑。 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更大范围和更多角度的关注。 讨论。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请写信给小陈、老陈或其他有关人士,表明你的态度,说明你的看法。

首先,要准确理解题意。 这种材料需要对事件本身进行讨论,一般不需要比喻意义,所以称为“任务驱动作文”。 社会时事类作文材料,内容真实可信2014江苏高考作文立意,形象生动,能增进考生对实际问题的认识、认识和思考,对材料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有益探索。 其次,找出材料中隐藏的信息。 理解材料的主题。 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社会敏感性,涉及生命与安全、亲情与守法、公信与隐私的矛盾纠葛。 第三,选择想法的具体方向,确定写给谁——小陈、老陈,还是其他人,然后根据想法紧密地选择和组合材料。 最后,注意信件的格式和人名的使用。

2.

象征性寓言材料的构成

这种材料本身就是一种隐喻或符号,需要对材料的隐含或嵌入的意义进行联想和讨论。 这类材料经常出现在全国高考试题中。 比如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是关于汽车在生活中的各种形态,以及汽车来来往往现象的联想和启示; 2017浙江卷作文教材,意味着人应该拥有三大书:“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和“灵魂之书”; 2015年湖北卷作文材料:关于地下泉水与景观喷泉的关系; 2014四川卷作文材料是:“人,只有站起来了,世界才能属于他。”

下面以2016年北京卷作文试题为例,对此类材料作文如何复习进行分析探索:

《白鹿原奏老调》记载,老调的演奏往往“震撼人心”,使人感到“酣畅淋漓”。 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调”可以说已经超越了它的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符号。 请以“为什么‘老口音’令人震惊”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对于符号材料,首先要通过联系、分析、比较、联想,通过文本的表面信息,找出背后隐藏的深层含义; 复习题时,要特别注意题材中的这句话:“可以说老腔已经超越了它的艺术形式本身,成为了一种符号”,这句话揭示了重要的隐藏信息:“老腔”是符号,所以象征意义的范畴就是文章立意的范畴。 其次,紧跟材料的隐含信息,找出立意要点。 “老腔”象征什么? 可以是某种文化渊源,也可以是一种民族优秀传统,也可以是某种民间高超技艺等等。 确定了这些象征意义后,就很容易定位意图。 第三,无论选择哪种idea,文章的正文一定要落实在“why”上,也就是一定要写出“”的理由。

3.

哲学思辨材料构成

哲学思辨材料作文具有短小精悍、内涵丰富的特点,内容具有很强的理性和思辨性。 在为考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基础上,更注重思辨性思维,着重考察考生的思维深度和思维品质。 此类材料的作文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例如: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方式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 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不自由。 (2014上海卷)

观天云,可量阴晴雨雪,惟目不可及; 打开电视,就能知道全球天气,少了看云卷云舒的乐趣。

走在林间,常见草长莺飞,枝叶繁茂,却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之本性; 轻点鼠标,便可知生物的目次、种类、迁徙和演化,却闻不到花果的芬芳,闻不到森林的自然。 呼吸。

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有“近”和“远”。 (2015年广东卷)

以上材料的共同特点是:哲理性、思辨性​​、矛盾的对立统一。 如上述2014年上海卷材料,就是高度抽象和理性的书面材料。 它把“自由”与“不自由”的矛盾明确地摆在考生面前。 材料中隐含的信息是: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普遍存在,自由只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本教材渗透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哲学理念,着眼于当今年轻人的理性意识。 又如上述2015年广东卷的资料,其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知自然,自然好像很‘近’,又好像很‘远’”堪称“问题之眼” ,这是问题概念的关键。 “远”与“近”的辩证关系现象很多。 例如,顾城的名诗《远近》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或恋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对于这类材料,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联想,将材料中的现象与社会生活“对接”,使材料与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辩证地辩证自由/非自由和远/近这两个对立的概念。理解如何辩证地统一这两对概念; 最后,确定讨论的视角,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进行阐述。

4.

想象前景型材料构成

此类材料涵盖范围广泛,如科学技术、人类历史、社会生活等,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联想想象,或虚拟身份,将自己置身于同一个地方,或穿越时空和空间,展望未来。 用这样的材料作文,有利于突出考生的形象思维水平,同时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悟人生。

科技资料,比如2014年天津卷的作文资料,是关于“未来我们要发明一个智能芯片,任何人都可以知道从古到今,从世界各地,包括天文地理……”考生将根据这种情况产生的“联想或思考”按要求写成文章。

关于人文、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资料,以北京卷最具代表性。 与大多数高考作文试题不同,京卷一直是:给料、定题、定体。 例如2015年北京卷题目《如果我和心中的英雄一起生活一天》(旁白):考生根据要求,从岳飞、林书豪等资料中所列的英雄中任选其一。则徐、邓世昌、赵一曼、张自忠、黄继光、邓稼先等。首先,展开想象,讲述自己和他(她)的故事,当然,一定要写出所选英雄的长相和你的形象自己的情绪。 又如北京2016年卷《神奇的书签》(旁白):书签很普通很普通,但“神奇”的书签却不普通也不普通。 它们具有人性:它们可以与您交流并帮助您实现阅读欲望。 可见,考生要大胆想象,个性化书签,写出你与它之间那些曲折、感人、甚至离奇的故事。 2017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旁白):素材为2049年共和国100周年,届时拍摄一张或数张照片,展现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 会选择什么样的图片? 从内容到形式,作文试题都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创新空间。 2018年北京卷《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议论文)提供短小精悍的素材,现:“今天,许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了高考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每个人都成长为青年。 本材料与2018年国卷Ⅰ的作文材料完全相同,两者的用途相同。 2018年全国第一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并按要求写作。

2000年: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进入新千年,中国诞生了数以万计的“世纪婴儿”。 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天宫一号”首次太空讲座。 “村村通”道路接近完成; “精准扶贫”开始推进。 2017年: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世纪宝贝”一代成长起来。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每一代人都有其遭遇和机遇、使命和挑战。 你们在新世纪与中国同行、共同成长,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逐梦想、实现梦想。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一下,装进一个“时间瓶”,在2035年打开,供1​​8岁的一代人阅读。

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是2000年左右出生的人,是名副其实的“世纪宝宝”。 2018年是“世纪宝宝”步入成年、开始“追梦”的起跑线。 “奠基”仪式。 以上两道作文试题,以这次特殊的契机为出发点,精心选材、设题,直接唤起考生的认同意识和情感共鸣,激发考生“新世纪与中国同行,与中国共成长,与中国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

复习题,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眼点”:“一代有其遭遇与机遇,使命与挑战。你们将在新世纪与中国同行、共同成长,追寻中国的未来。”一起新时代。梦想成真。” 其次,概念的着眼点不能只立足当下,即善用所提供材料中的事实和数据; 但也要放眼未来,即大胆想象和展望2035年我国全面小康的光辉景象,让2035年18岁的年轻人看完这篇文章获得正能量。 三是要求“定风格”,将文章放入“时间瓶”,可以是多种风格。 如果你选择写叙事,你应该把你的想法集中在具体的人或事上; 如果你选择写一篇议论文,你应该将你的想法提炼成几个有重点的话题,或者几个明确的论点; 也可以选择书信体,由于书信的私密性2014江苏高考作文立意,便于表达自己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最私密的看法和最隐秘的情感。

可以说,2018年全国上卷和北京卷的作文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共同价值取向:牢牢把握历史内涵以及“新时代”和“新一代”的内容。 在反映时代要求和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作出新探索,更好地突出和发挥语文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高考科目体系中的独特功能。成大人”,“以文化育人”。 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总结的那样:“融入新思想,增强‘四个自信’;讲好改革故事,定位历史坐标;唤起青春理想,努力追梦。”这就是今年高考语文试题的三大特点。” [1] 这也将是今后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主要价值取向。

参考:

[1] 万玉峰等.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关注文化人[N]. 中国教育报,2018-6-8。

- 结尾 -

*本文为“中国教师发展研究专项”项目“基于核心能力的汉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项目编号:jc/2016/01)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

作者单位:江苏第二师范大学

往期精选丨'

编辑丨葛洁杜春阳

图丨互联网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