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探讨
近五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探讨
——同期与徐飞老师探讨
江苏省宿迁中学董健
江苏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15年,其作文命题始终具有自己的特色。 自2006年全国高考试卷引入“新材料作文”以来,新材料作文迅速席卷全国各省高考语文试卷。 物质构成题目。 但在历年江苏高考作文中,只有2013年作文《蝴蝶的痛》才是真正典型的“新材料作文”。 其中,2004、2005年为专题作文,2006-2012年为命题作文,2014-2018年为不同于国卷新材料作文的“材料作文”。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徐飞老师表示,近五年来,江苏高考作文是“假材料”、“真题”和“以‘材料’名义‘作文’的现实”。作品'”。 但近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真的是“假料”“真题”吗? 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同时与徐老师共同探讨。
1.不是“话题作文”
徐飞老师说,“虽然早就‘统一’了材料作文题,但近年来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依然‘明推’,‘题目作文’的现实开展在《物质构成》名称:2014年《青春不朽》、2015年《智慧》、2016年《个性》与《创新》、2017年《汽车》。 翻看这四年的作文题,出题者提供的材料确实引出了一道题目,确实有作文的影子。 但笔者认为,近四年的作文题绝非以往的“话题作文”,江苏高考的作文命题不能“倒转”去追求一种已经过时的作文命题形式。被历史淘汰。 不过,要弄清近四年江苏高考作文是否属于专题论文,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专题论文的发展历史。
“1999年江苏标志点发布‘话题作文’理论,第二年移植全国命题,从此风靡全球!” 、自制题目)给予考生很大的自主权,让考生扬长避短,在考场上完成自己的文章。 它的出现是高考作文发展的一大飞跃。 当话题作文迅速占据中考作文命题位置时,对其的质疑也达到了高潮。 因为题目作文强调与题目的“相关性”,不为难考生复习题,所以写作范围极其广泛。 当时有句调侃作文的说法:“作文是个筐,里面什么都能放。” 题目作文出现一两年后,考生就发现了这个“窍门”。 写故事,巧妙地用一句话点题,或者写一篇事先背过的文章,最后落入题目范围,就成了“满分作文”。 因此,话题作文很快就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其实作文也是有素材的,比如2005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我们常用古人说的‘凤头、猪肚、豹尾’六个字来谈作文,意思是开头要灿烂明快,中间要饱满丰富。 ,结尾要洪亮有力。写文章是这样,但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生活、学习、事业、生活都这样吗?” 豹尾”主题。 只要学生的作文与“开头好、中间充实、结尾好”或其中之一有关。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完全可以把素材扔掉,其实只有扔掉素材,不被素材束缚,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但是现在的江苏高考作文不是这样的。 比如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中,“汽车离不开生活,汽车的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汽车来来去去,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人间真情。 ;汽车来来去去,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这份材料中的关键词之一是“汽车”,它与话题作文中的“话题”非常相似,但如果你的文章内容只是与汽车“相关”,显然不是。 例如,一位学生写了一篇记叙文,他说他家比较穷。 为了让自己上学方便、安全、舒心,父亲几经周折向亲戚借钱,亲戚都不肯借。 最后,父亲攒了钱,终于买了一辆A车送自己上学。 虽然这个故事的结尾也提到了“车”,但核心内容是关于父亲的奋斗。 这里的“车”可以换成其他的东西,比如手机、电脑、房子等等2014江苏高考作文立意,显然已经偏离了标题的本意。 也有同学写到以前的车慢,现在的车快,然后把“车”扔掉,说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无法安心享受生活。 又如有同学写到以前车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近,现在车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了,然后就离开了“车”去挖更深入的了解现代人的情感是多么的淡漠。 等待。 这种写法如果是话题作文显然是可以的,写得精彩甚至可以打满分。 但是,今年的阅卷中有大量这样的作文,都因为“没料”而落选。 物质要求很明确,写作离不开“车”,而“车”是写作的起点和中心。 写作时,不能把素材“扔掉”,因为素材给了明确的提示:“车来车去,见证时代发展,承载人间真情;车来车去,反映了观念的变化,蕴含着人生哲理的真谛。” “见证、承载、折射、蕴涵”四个动词的主语是Che,所以材料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带“che”,不留“che”就不能讲真话。
又如2014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唯有青春不朽;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总有一天会变老。这种想法很幼稚。我们欺骗自己2014江苏高考作文立意,以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仰。” 如果按照话题作文的套路,这篇作文只需要与“青春”有关即可。 其实在当年的考试中,确实有不少考生把这道作文题写成了话题作文。 批改过程中,我发现了大量“致青春”的作文,大谈青春的羞涩与忧伤,青春的奔放与苦恼,这些当然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材料不仅要求我们写出对“青春”的看法,还指向更具体的要求,要求我们谈“青春不朽”(或“青春将不朽”)。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如果将近几年的江苏高考作文简单地理解为“作文”的延续和回归,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偏差,最终导致大量跑题作文。
2、非典型的“新材料成分”
徐飞老师把江苏高考作文称为“伪材料”作文。 什么是“伪材料”? 作者对这个提法很清楚,《现代汉语词典》把“假”解释为:①有意掩饰自己真实面目的; 假的(相对于“真”); 的。 笔者猜测许飞老师的意思是江苏高考作文的材料是“假材料”。 那么什么是“虚假材料”呢? 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该材料是假的,不是真的; 另一个是这种材料没有用。 笔者认为,许飞老师所说的“伪材料”应该是指江苏高考作文命题中提供的“无用”材料,即“伪材料”作文。
这种材料真的“没用”吗? 一起来看看2017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吧。 题中的材料真的没有用吗? 很明显不是。 教材首先指出写作的起点和中心思想“汽车”,并指出“在生活中”,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脚踏实地,抒发个人情感。 下面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了写作思路,提供了四个立意方向。 汽车来来往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着人间真情”,“折射着观念的变迁”,“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句子提醒考生要站在时代、情感、观念、哲学的角度去思考。 这样的材料怎么会是“伪材料”呢?
也有可能徐飞老师的意思是江苏高考作文材料“太简单”,没有必要解读材料,所以说是“假”,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同的。 比如2016年江苏高考作文题目“俗话说,有话要说,有话要说;有的时候,这是性格的体现,有的时候,是创新意识的一闪而过。” 徐飞老师称之为“2016年的‘个性’和‘创新’”,这显然是对材料的误解。 “个性”和“创新”是对“长篇”和“短篇”的解读,但这两个词并不是素材的关键词。 这份材料是为了引导我们表达对“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看法,思考为什么有的人“长篇大论”,而有的人“短篇小说长”? 这可能是时代使然,也可能是家庭关系,也可能是知识水平和能力的差异。 考虑到部分学生的思维水平参差不齐,提问者怕部分学生的思维会流于表面,所以“长短不一”的原因之一是提醒学生“个性”或“创新”,所以一些同学有话要说。 同时也引导思维层次高的同学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由此不难看出,江苏近年的高考作文并非“假材料”。 这里的材料至少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提供核心关键词,指明写作的起点和中心; 二是对核心词进行讲解,降低复习题难度; 三是为学生提供复习题的方向和角度,为学生作文提供“拐杖”,引导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深入探究。
但笔者也认为,徐飞老师说江苏高考作文是“假材料作文”的说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为什么? 因为江苏高考的材料作文与国卷典型的新材料作文有很大的不同。 这里我们不妨拿一个典型的新材料成分来看一下两者的区别。
”一只老鹰从鹰峰顶俯冲而下,抓住了一只小羊,一只乌鸦看见了,羡慕不已,心想:要是我有这样的本事就好了!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好,就从树上冲下来,跳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把山羊接住飞上去,可是它的身体太轻了,它的爪子被被毛线缠住了,怎么扇动翅膀也飞不起来,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看见了,问这是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了它的名字。“那只鸟。” 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好可爱!’”这是2006年全国第一卷作文题,也是新材料作文的开山之作,堪称新材料作文的典范. 本材料的前半部分是旁白,讲述了“乌鸦学老鹰捉羊”的故事,后半部分是牧羊人和孩子对乌鸦的看法。 材料中没有关键词,需要学生自己去解读,从而“选择自己的视角”。 材料中有四个主要人物和物体:乌鸦、老鹰、牧羊人和孩子。 选择您可以创造想法的任何角度。 例如,①从老鹰的角度看:有实力,有技巧,就能成功; 从老鹰和乌鸦的角度看:有实力,有技巧,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如果你模仿别人,你将无法成功; ④从牧者的角度:忘乎所以、高估自己的能力是可笑的; ⑤从孩子的角度Look:乌鸦虽然自给自足,但也有敢于尝试的可爱一面; ⑥从牧羊人和孩子比较的角度:综合看问题比较好。 当然,这种叙事素材的重点还是在“观点”上,所以还是从牧羊人和孩子的角度来构思构思比较好。
“新材料的作文比较宽泛,考生可以选择的不是唯一的构思,可以从材料的多个构思中选择适合自己、好写的作文。” 从这个典型话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新材料构成的“材料”需要认真解读。 这种作文命题首先考察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说,如果学生没有准确理解材料,作文基本上就会跑题。 素材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构思的视角。 写作时,可以把素材“扔掉”再写。 当然,以材料为例,“从头引”到论证或论证上,也没有错。 这里的材料更像是短跑运动员的起跑,跑步的开始,而不是中心。 对于这类命题作文,如果学生抽不出材料,在讨论时就不能由浅入深,由浅入深。
三、江苏省高考作文命题特点及趋势
2014年至今,江苏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稳定,特点也很明显。 笔者姑且称之为“基于关键词的素材合成”。 其特点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形式仍然是材料作文,但复习题的难度明显降低,不过度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材料将提供明确的写作关键词,是写作的起点和中心,如“青春”、“智慧”、“长话短说”、“汽车”、“语言”; 二是材料会提示写作方向,如“青春不朽”、“智慧是一种境界”、“长话短说是个性的表达”、“汽车承载亲情”、“语言诠释人生”等.; 第三,思维能力强的同学也可以沿着教材引导的方向深入思考。 比如“智慧”可以指“经历”,“能力”“境界”还能指什么? “长话短说”除了“个性”和“创新”还能体现什么? 一辆“车”除了“见证时代”、“承载亲情”、“反映思想”、“蕴含哲理”之外,还能表达什么? 除了“丰富生活”、“诠释生活”、“传承文明”,“语言”还有什么作用? 理清了这类作文的特点,题目的回顾和立意也就清晰了。 通常可以采用“三步走”的方法:第一步,找出“核心关键词”; 其次,理解材料所指的方向,初步确立文章的主题; 最后,再次阅读材料,沿着材料引导的方向深入思考。 当然,对于思维水平一般的同学,到了第二步也能写出非常好的文章。
应该说,在2014年全国高考新材料作文“一统天下”的时候,这种“关键词类材料作文”就开始出现在江苏高考语文试题中,可见其还是很有预见性和超前性的。 这种命题并没有给学生阅读材料造成困难。 降低了复习题的难度,同时也不会层出不穷,更符合“作文考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 所以近三年,这种命题形式也出现在了其他省份的语文试卷中,比如2015年四川卷的“聪明诚实”、福建卷的“人与路”、“工作作风”等。与作者人格”在浙江报。 , 上海卷《心之刚柔》, 天津卷《范儿》; 《国语素养》2016年全国第二卷、《虚拟现实与现实》浙江卷、《我的青春阅读》天津卷、《评价他人的生活》上海卷; 2017年天津卷《重读先祖之书》,上海卷《预测》,浙江卷《读三书》; 2018年上海卷的“被需要的心态”和天津卷的“器具”与江苏的作文命题非常相似。 材料明确提出“核心关键词”,考生无需过度解读材料,复习题难度低; 材料对写作有一定的提示和引导作用,同时也给思维水平较高的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盛到衰的自然过程。 经过十年新材料的组合,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也不断暴露出自己的不足。 材料的选择、角度的把握、最佳概念的确定,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枷锁。 但是,像江苏高考试卷这样的“关键词题材作文”方兴未艾,所以笔者认为,未来几年,江苏高考作文题一定会保持这一命题特征,并且会等同于国民论文的“任务驱动作文”,成为命题读者的新宠。
参考:
[1]徐飞. 情感融合与重释——2017年江苏作文题简析及备考启示[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2017(7)。
[2]何永康. 面对高考作文[N]. 扬子晚报. 2005-30-B4。
[3]朱亚芳. 新材料组合中的“前世今生”[J]. 中国知识,2014(2)。
本文发表于2019年4月《作文》高中版。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