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路边野餐》是一首诗,就不要把它翻译成一个故事

日期: 2023-04-23 07:20:48|浏览: 294|编号: 34848

既然《路边野餐》是一首诗,就不要把它翻译成一个故事

《路边野餐》上映后路边野餐中的诗,我用手机找了半天,才订了一张一小时车程外的剧院的票。 上午9点50分的演出,毫无意外,果然是狭小的大厅,影影绰绰。 想起去年看《年年》和《闯入者》的时候。

不可否认,我对《路边野餐》抱有主观期待。 翠绿色的海报中,凯莉开往荡麦的绿色皮火车躺在海报下,显得格外迷幻。 我有一个关于火车的特殊情节。 小时候,家就在小镇的站台旁边,每天看着不同的火车来来去去。 看着蜂拥而至的人群,在警报声连连响起后,一些人还是着急地把背包扔在身后,挣扎着爬上了窗户。 我喜欢躺在楼梯上看火车很久。 即便是晚上入睡,轰隆隆的声音也丝毫影响不到我。 所以,因为这张火车海报,我去看了 。

贵州离老家湖南不远,电影里人物的对话我也能大致听懂,就连那些写得很好的诗文也能用方言读出来,出乎意料的契合。 电影的前半段有点破路边野餐中的诗,导演似乎是故意把线索随意的摆在一边,让人看不出个所以然,只能尽量去关注。 当然,一些细节的细腻,着实让人着迷。 比如少年魏伟在墙上画了一个时钟,在光影交错下可以显示时间的流逝; 比如诊所里的老医生对着镜头念了半天。 说起林爱人,语气淡定,云淡风轻,流逝的岁月在“冰箱里还剩半只鸡”中无缘无故地结束; 还有那些不知道为什么的场景,像下坡的挖掘机,像诊所里哭闹的孩子,这一切都很碎片化,很生活化。

与支离破碎的现实相比,40分钟的长镜头让非现实显得酣畅淋漓。 在看电影的时候,当我意识到奇怪的视角和略微晕眩的感觉时,我开始将其归类为梦境。 一旦预设的思维固定下来,这期间一切不合理的事情都会被允许。 跟随摇曳的视角,向上或向下,你是身在其中,又绝对不在其中,如梦似幻。

在我的做梦经历中,梦是连贯的行走和合乎逻辑的中断。 事后每每想起,梦到什么的时候,画面早已若隐若现,一切早已不可描述。 但是,梦里的感觉还在。 网上很多网友开始从各个角度对《路边野餐》的故事进行逻辑梳理。 众说纷纭,大都可以说得过去。 然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我来说,逻辑澄清不是《路边野餐》的重点。 也就是说,这本身就是一首诗,诗的美不在于诠释,而在于感受,感受其中若隐若现的“自以为是”。 这种电影给了观众太多的主动权,在各种情绪中,各取所需。 因此,如果一些观众能以不求理解的态度接受这个略显晕眩、不讲道理的40分钟长镜头,关注影片自然流露、观众自己主动把握的感受,或许,诗意的美与意味诗歌的出现。

四十分钟里,杨洋和成年的薇薇、陈升和理发店妹子的交集最让我感动。 浪漫可以在这样平淡的叙述中直击人心。 洋洋是镇远的导游。 她坐在船上,不熟练地背诵导引词。 微微骑着一辆失速的老旧摩托,向岸边追去。 女孩喜欢风车。 路过岸边小摊的时候,她从袜子里掏出钱来买,微微一把抢过风车,跑过去想让风车转不小心弄坏了; 最后薇薇告诉陈升,只要时光倒流,她就不会再回凯里了,所以薇薇在凯里的火车上,就把时钟画在了与火车相反的方向。 当两列火车相遇时,时钟似乎倒转了。 这些青春的、尴尬的,甚至是震撼的细节,在这段不寻常的时间叙事中闪耀着普世的光彩,而这一点也不神奇。

陈升在理发店里和女孩聊着天,说着他和妻子的往事,伸手握住了亮着的手电筒。 他说他可以透过闪亮的红色看到海豚。 两人一起去街上看乐队表演,陈升用跑调的嗓音唱起《小茉莉》送给女孩。 这种卡在喉咙里的感觉,就像是陈升偏执地唱的一首童谣,歪歪扭扭地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一曲就结束了。 最后放手。

没错,放手。 那些迂回的镜头,那些时光轮回的瞬间,那些飘忽不定的设定,都是陈升主观的布局。 长大成人的薇薇,理发店的姑娘,手肘上系着树枝抵御野蛮的人,都叫醉鬼。 司机,这一切的出现都很弗洛伊德,都是陈升安排的。 为了得到解脱。 你可以说,这个长镜头里的一切都神秘莫测,做作莫名,但人类就是这样一个奇怪的物种。 他们想尽了办法,找了千万个借口,放过自己,原谅自己。 哪怕只是在梦里。

片中有几首诗,与贵州气候相同,潮湿,稠密,有无法舒展的褶皱。 心结可以解开,也可以是片刻的豁然开朗,也可以是偶尔的解脱,但这种褶皱,这种像一张白纸被揉皱的状态,需要很长的时间,一点点的消耗,但它是没有治愈。 “没有剃须刀,可以堵住你的语言,没有一颗心,可以活九年。” 陈升在九年牢狱中的沉默与麻木,让这些诗句充满了水分子,成就了这段荡麦的时光轮回。

“过去心不可得,今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开篇《金刚经》中的这句话,影片中频繁出现的钟表,反复出现的无奈,被诠释得非常干净利落。 演员陈永中把陈升这个角色演的非常内敛。 起初我怀疑,后来才明白,这是面对强势命运的一种克制。 就像门诊里的老医生,沧桑过后,谈起往事是家常便饭。 照片、衬衫、磁带和其他信物证明,执念似乎还在,又似乎消失在喋喋不休中。 过去、现在、未来,在混沌的时间里,变幻莫测的现实和命运,让人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在梦想中肆无忌惮。 因此,我们回忆的现实是具体的、支离破碎的,意义存在于断裂之中; 我们回想起来的梦是模糊的,但又是连贯的,意义存在于整体之中。

我曾经在出藏途中遭遇车祸。 半夜,汽车在爬3000多米的山峰时,遭遇一场大雨,撞上一块巨大的落石。 好在,虽然车抛锚了,但车上的人都还活着。 好吧,我们因为下大雨被困在车里过夜,第二天看着破损的车子和奔腾的江水,不由得心生恐惧。 这件事当时对我影响很大,觉得人生无常,应该珍惜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 但当我回到城市,再次融入往常的生活节奏时,那场车祸给我带来的震撼,似乎很快就被遗忘了。 还被过去束缚,还困在当下,还看不清。 以后,我还是达不到接受这一切的欣慰。 我才明白,成长可以是一瞬间的事情,而放手却是永远。 一路挣扎着放下,你需要认识自己,接受自己,放下自己,然后忘记自己。

人真是奇怪的生物。 在“抚伤忘痛”的同时,他们也无法忘记和等待回忆。 基于自己的痛苦,总是健忘; 建立在别人的执念之上,总是羁绊。 所以我很羡慕陈升,他能把所有的思念都写进诗里,创造出一段实现自我救赎的神奇之旅。 我把这部电影看成一张皱巴巴的展开的纸,上面写着故事,但我看到了褶皱,我触摸了生活的粗糙,我闻到了醉酒、雨水、阳光曝光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故事在这些褶皱中浮现,但对我来说,墙上钢钉的光影更重要,驶出隧道的绿皮火车更重要,陈升的《小茉莉》更重要,还有总是失速的摩托车更重要。 重要的。 这些琐碎的、看似无趣的事情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也成为通向梦想的媒介。 理解这里产生的感受,读心中的哈姆雷特,而不是把一首诗翻译成一个故事。

拍电影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看电影也是如此。 木心曾说过,失去了第一层意义,就会有第二层意义。 或许,《路边野餐》的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价值在于,它主动放弃了第一层含义的表象,暴露了第二层含义,但大多数人固有的思维模式是寻找第一层含义,而不是接受第二层含义。第二重。 我们听过很多故事,生活中也发生过很多事情。 多年以后,那些故事可能会被遗忘,但如果我们能保持这种感觉就好了。

也许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一段关于摆动小麦的旅程。 梦里,让时光流转,遇见错过的人,兑现未完成的诺言。 这一切都结束之后,明白这些都是没有用的,未来还是未知数。 但人们往往喜欢在不知道另一个结局时“后悔”。 缘分太难说了,但至少,《路边野餐》给了我们这个擦肩而过的机会。 即使有一天故事被遗忘,我们仍然记得亚热带的潮湿和阴郁,梦的眩晕和力量,以及电影带给我们的最终接受和释放。

编辑说

“路边野餐”太小众

没有代入感

然后给公众号

排好后我要换登机牌。

杂音

快乐的夏天

多一点运气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