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七夕:让美食也传递爱与浪漫
“天空和夜晚凉爽如水,你可以躺下看牵牛星和织女星。” 小时候的七夕节,是妈妈和外婆讲的牛郎织女的美丽神话。 七夕节那天,我仰望星空,幻想着牛郎织女会在鹊桥相会。 那时,我突然觉得生活是浪漫而美好的。
今天的七夕节也是“情人”的节日。 买买买送送,表达爱意。 自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七夕节”逐渐坐上了“中国情人节”和“东方情人节”的席位。
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就像大地上种植的文明之花,需要精心呵护,更需要了解和传承。 2020年的“七夕节”比往年晚。 这是一个“怪异”,因为闰月每两到三年一次。 8月25日“七夕”前夕,让我们走近它的“前世今生”。
七夕节:“牛郎织女”天上相会,民间“女儿节”乞巧
在中国古代,“重日”被视为“天地相通”、“天人相通”的日子。 第九个“七重”列为吉日。 七夕节也源于对星星的崇拜,是传统意义上的七妹生日。 因祭祀“七姐妹”的时间是7月7日,故名“七夕”。
七夕节,又称乞巧节、七节节、女儿节、乞巧节、七娘会、七夕节、桥西等,是中国民间绰号最多的传统节日。 牛郎织女两星分别代表农耕和蚕。 牛郎织女被神话化是在汉代。 七夕节逐渐成为以牛郎织女为背景的乞讨节日。 始创于东晋,盛于唐,盛于宋元,盛于明清。
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形成了“七夕节”的习俗:建彩楼,妇女在彩楼内放置瓜果,烧香祭拜牛郎织女双星,织女的“乞巧”; 举办月下七孔针比赛。 一旦有蜘蛛在瓜果上结网作为祭品,就意味着福气不断。
乞巧。 关于七夕节“乞巧”习俗的最早记载是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于七月七日穿七孔针开进楼,众人习之。 “ 唐代诗人崔浩也有“长安城月中练,今夜家家执针线”的诗句描述七夕节这天,无论是否贵妃或普通女子,都行穿针穿线的“乞巧”仪式。
所谓“求聪明”,其实就是争聪明。 指月下未嫁少女之间的穿针比赛。 能一口气扎七个针孔的叫聪明,不能的叫输,输的姑娘要给赢的姑娘一份礼物。 明清两代,七夕节还有抛针活动。 绣花针被抛入水中,浮在水面上,试水下的针影,辨别真功夫。
嗨蜘蛛。 蜘蛛就像织女。 南北朝时期,兴起了一种活动,把蜘蛛放在盒子里,第二天看蛛网,比较谁的蛛网更密。
生巧克力芽。 就是提前7天用绿豆、黄豆或豌豆在碗里种豆芽,在七夕节长得比谁都高,比谁都漂亮。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有不同的七夕习俗。 例如七夕美食推荐,广东称七夕节为七妹诞辰。 相传七仙女曾将虎藏于凤眼果中,以凤眼果为祭品; 在台湾的七夕节,民间要为十五、十六岁的男孩进行成人礼七夕美食推荐,拜床母。
七夕节对亚洲周边国家也有影响。 日本、越南和朝鲜半岛都有七夕节。 毕树民在《蓝色乐园》中写道:相传“七夕节”在中国古代传入日本。 从江户时代开始,逐渐成为民间的庆典。 每年这个时候,大人小孩都会聚在一起,在彩纸上写下心愿和诗句,与纸饰一起挂在院子里的小竹子上。 将玉米、梨子等供品放入其中,请织女星保佑姑娘们的书法、裁缝等技艺得到提高。
舌尖上的七夕:让美食也传递爱与浪漫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的美食,七夕节也不例外。
吃“巧锅”:有些地区流行七夕节吃“巧锅”,即油炸面食。 北宋《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夕节吃的点心,不分季节。 比如绍兴的巧果,就是北方过年吃的排茶。 老南京人在七夕节吃的糯米粉,四季皆宜。 山东民间是用模具烤制的糕点。
除吃“巧果”外,七夕之夜还要在月下摆坛桌,摆上茶、酒、果、香炉,供奉月上的牛郎织女。 也有女人给男人做巧果,一来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来是为了表露心意。
吃巧牙面:做巧牙面的豆芽要提前7天发芽,等豆芽长到两三厘米长的时候,就可以做成手擀面了。
吃鸡:相传牛郎织女每年只能在七夕桥上相会,鸡鸣时分。 古时候,人们祈求有情人永不分离。 7月7日,家家户户都要杀鸡,以免天亮时鸡叫。
吃“花瓜”:七夕节是聪明女人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将瓜果雕刻成各种奇珍异兽,是只能想象的事情,但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吃五子:五子是龙眼、红枣、榛子、花生、瓜子,寓意多子多福。
吃饺子:七夕闺蜜一起包饺子,将一铜钱、一根针、一颗红枣分别包成三个饺子,乞巧后聚在一起吃饺子。 ,吃大枣早婚。
吃素面:在日本,传统的七夕食品是素面。 素面据说是由中国的“锁饼”(指面条)演变而来,也可以看作是天河或织女的纺织线。 最好用与七夕有关的食材来煮素面。 将秋葵切成圆片,切口会变成星形,很适合七夕; 用星型模具将胡萝卜、黄瓜等切成小块,撒入素面,组成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星河”。 比作织女、牛郎,配上小孩子喜欢的火腿鱼饼,更是开胃。
“七夕节”原是中国古代妇女的节日。 在历史的发展变迁中,男女爱情也融入其中,反映出人们对美好情感的向往和追求,真挚的情感。 因为“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七夕节逐渐从“女儿节”变成了象征爱情的节日。 它被认为是中国最浪漫的传统节日。 在当代,已经出现了“七夕”文化。 意义。 但我国只有部分农村还保留着七夕节的相关习俗,“乞巧”活动有所减弱,七夕节的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保护和强化。 期待这个美丽浪漫的中国传统节日能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