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了解奢侈品行业的运作,就会知道杜嘉班纳事件并非孤例。

日期: 2024-05-08 14:03:58|浏览: 42|编号: 100431
联系人:奢侈品修复 电话:13115811533 微信:772392775

如果你了解奢侈品行业的运作,就会知道杜嘉班纳事件并非孤例。

图片来自:《苏丝王的世界》剧照

因“辱华”事件而引起轩然大波的Dolce&这两天已经跌出了微博热搜榜。 总有新的话题可供公众讨论,但留给奢侈品行业的警告可能需要更新。 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化。

从2016年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中国:镜花水月”主题展览到Dolce &对筷子的描述,其实都展现了西方人对中国停滞不前、肤浅的认识。 时尚业一直以欧洲为中心,并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如此。 奢侈品牌有消费门槛,傲慢几乎是他们与生俱来的品质。

所谓欧洲中心,指的是过去和现在有影响力的时尚品牌和设计师,几乎都活跃在欧洲——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也是欧洲在时尚界影响力的一个分支。 在新兴市场出现之前,他们的客户群也集中在欧洲。 这也意味着欧洲在时尚界拥有最大的话语权。

20世纪80年代,以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为代表的一批日本时装设计师成功亮相巴黎时装周,东亚面孔得到主流认可。 不过,纵观整个时尚界,这些并没有动摇欧洲的中心地位,因为最畅销的时尚品牌仍然来自欧洲,而设计师仍然需要获得这些欧洲人才能达到职业名气的巅峰。 时尚品牌的雇佣信。

读完本文后,您可能会更好地理解我接下来要说的内容。

这种形式的跨国公司如今相当普遍。 为了高效运营一个巨头,它设立了区域和地方工作团队进行管理。 然而,奢侈品牌对于区域分支机构的态度却与其他行业截然不同。 总之,欧洲总部高度集中。

每个在中国设立分公司的奢侈品牌都赋予中国企业不同的权力,但总体来说权力都不是很大。 中国首席执行官一般对外界没有发言权,所有决策都必须咨询欧洲公司。 中方团队更多的是执行欧洲总部的意志。

举个极端的例子,某欧洲奢侈品牌想要开设微信公众号,但苦苦挣扎了一两年才获得欧洲总部的许可。 中国的互联网生态与欧美有很大不同。 通过总部对内容和品牌形象的精心把控和评估,最终说服欧洲总部同意,解释清楚微信是什么并不容易。

由于思维长远,欧洲总部的很多管理者并没有真正了解外国文化。 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多的是重复老电影或唐人街中展现的元素。 中国女性乃至东亚女性的认知,还是更像1960年电影《苏丝王的世界》中的苏丝王:听话、温柔、会说话的石头。

在欧洲总部区域办事处工作的中国员工也习惯了集中管理模式。 他们的意见可能永远不会真正影响欧洲总部的核心决策。 即使发现“筷子视频”等不当内容,他们也不一定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事实上,并非没有勇敢的中国媒体从业者敢于面对面挑战欧洲人的顽固观点。 2015年,现任现代传播集团时尚编辑总监叶晓薇采访了《中国:镜花水月》策展人和美国《Vogue》主编Anna 。 采访中,叶小伟坦言放下疑虑——大部分展品都是西方设计师停留在过去的东方幻想符号,并不包括现代中国。

纪录片《五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对话,安娜·温图尔 (Anna ) 也对这个问题过于政治化表示蔑视。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国:镜花水月”展览

这是一个很好的心理预测,反映出对于欧洲时尚​​界来说,与时俱进地理解和解读中国并不重要。

近年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时装设计师出现在国际舞台上,各种咨询机构也强调了中国市场在全球奢侈品消费中的关键地位。 不过,这些都是近几年的事了。 无论作为买家还是卖家,中国对于全球时尚产业来说仍然是一个新来者。

不久前,我采访了一位来自法国的时尚策展人,他策划的展览是在中国举办的。 我们谈到好像与中国有关的展品并不多。 他如实表示,史料中与中国有关的部分并不多。

但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 欧洲奢侈品牌对中国市场的态度以及对中国文化的诠释现在到了一个值得重新审视的阶段——他们最重要的中国消费者现在对品牌如何诠释自己产生了疑问。 文化有了新的期待。 而多尔切也表达了自己的经验,当期望与现实差距过大时,会给出怎样的反弹反应。

对于奢侈品牌来说,如果不改变原有的管理模式,只将区域员工视为执行者,不重视他们的声音,杜嘉班纳事件不会是一个孤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同城奢侈品信息网上看到的!